破解困局,船企应当"瞻前顾后"

对标近期中、韩两国船企的接单情况,我们不难发现,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订单、特别是海工装备订单已成为影响两国船企接单业绩的突出因素。今年一季度,韩国船企新船接单仍居世界第一位,其中三星重工、大宇造船海洋、现代重工、现代尾浦造船和STX造船海洋在海工装备订单领域均有不俗的斩获。这说明,韩国主要大型船企在船市低迷时期,业务结构向海工装备转向调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反观一季度中国船企海工装备接单量仅有4艘(座)、合计金额约为13亿美元。虽然近两年来中国船企不断加紧开拓海工市场,但整体接单量以及合同金额,与韩国船企相比差距明显。笔者认为,这一现状值得深入反思,中国船企在破解困局时,应当做到"瞻前顾后"。


所谓"瞻前",就是在当前市场危局下,重复进行低水平研发已没有意义,必须跟上世界造船发展新趋势。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王锦连秘书长近日指出,目前多数船东在订船、订设备时就已考虑到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要求,不仅对海工装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有很高的要求,即使对内河船舶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低水平产品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就要求船企在未来产品的研发定位上"起点要高,要研发能满足船舶全生命周期内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技术。"比较中韩船企差距,可以发现,在前几年市场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以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海洋为首的多家韩国船企坚定不移地推行多元化战略,有意识地提高海工装备在其业务中的比重,近期它们在海工接单方面的优异战绩得益于早些年其战略转型的前瞻性和产品研发定位的准确。反观中国船企在"居安思危"方面,则受累于短期行为之害,绝大部分船企满足于常规产品项目,导致目前陷入接单难的境地。


所谓"顾后",就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主打产品的连续性,不盲从,不跟风,看准方向不动摇。从目前来看,海工装备领域似乎是个"香饽饽",丰厚的回报无疑对正处于船市低谷的船企具有强大的诱惑力。但实际上,这块"蛋糕"却是好"看",并不好"吃"。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曾呼吁,造船企业进军海工市场千万不要一哄而上,必须量力而行。海洋工程装备的进入门槛较高,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长期的技术积淀。同时海工产品也不会像三大主流船型那样大批量订货,市场需求会随时发生变化。船企特别是中小船企还是要根据自身实力,找准转型定位,在船舶细分市场中寻找机会。